當下全國到底有多少企業在轉產半導體?
2020-10-10 10:03:44 來源:獨角獸財經
眼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造芯片運動正在興起,各家企業都在紛紛轉產半導體了。
當下全國到底有多少企業在轉產半導體?
據媒體報道,2020年前8個月,中國有近萬家企業轉投芯片行業。
其中,江蘇、浙江、陜西、天津、遼寧、重慶、江西轉產半導體企業數量分別為1262、1230、905、277、239、230、169家;同比增長了196.94%、547.37%、618.25%、465.31%、387.76%、422.73%和412.12%。
通過這組來自啟信寶的數據,可以看到,截止到上個月,全國已經有9335家企業轉做半導體,之所以有這么多企業在轉型半導體,當然是有巨額補貼。
美國政府禁止對華為供應芯片,著實刺激了很多國人的神經。雖然目前美國針對的是華為,但看眼下的架勢,未來美國政府的確有可能擴大芯片禁令范圍,人們有理由擔心中國市場的高端芯片供給。
我完全贊同大力發展芯片業,但問題是,眼下的芯片大躍進,會不會有效解決芯片供給問題?還是這只是一輪騙補貼的躍進?
據彭博社報道,我們將投入9.5萬億資金來扶持補貼造芯片的企業。
很多地方對芯片業的補貼,不可謂不大??梢哉f,只要你造芯片,就給你錢。國內做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企業,拿補貼拿到手軟。
例如長電科技,2019年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866萬元,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29606萬元。
很多網友支持芯片補貼,理由是,核心科技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應該“集中力量辦大事”。
發展核心科技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補貼并不是發展核心科技的好辦法。依靠市場才能發展核心科技。
如果中國真有那么多芯片高手,那他們早就投身這個行業了,根本就不會等到今年才投入這個行業。
面對巨額的補助,不少企業心動了。據媒體報道,海瀾之家要轉產半導體(海瀾之家剛剛已否認)
比亞迪也要造芯片。
格力也在造芯片。
更離譜的是,泉能先進集成電路產業研究院,把劉德華、郭富城、張學友、黎明明列為核心成員,想拿到補貼的急切之心可見一斑。
(圖源:原公司官網)
甚至一些奇奇怪怪的企業也跑來做芯片了,有做建材批發的,有做區塊鏈的,甚至有做醫療美容的,都來搞芯片了。
一時間,芯片就成為一塊唐僧肉了,誰都想上來吃一口,連上市公司也不例外,水泥、電磁線、互聯網游戲行業的都來了。
很顯然,今年這么多企業涌入芯片業,其中很多是沖著財政補貼來的。
2018年中興事件之后,就有網友說:
我大膽預言,將有一大波芯片企業或者與芯片相關的企業,到時會虛構一個項目或用已有的項目重新包裝,用以騙取國家補貼。 比如某單片機廠用現在的51核心單片機加多幾個外擴功能,主頻提高點,改一個新型號……
事實上,芯片業的一些現象也印證了網友的預言。最近,網絡就曝出了泉能先進集成電路產業研究院,把劉德華、郭富城、張學友、黎明明列為核心成員的事情。前兩年很是風光的武漢弘芯半導體制造,現在也只留下一地雞毛。
當然,最有名的“芯騙”,還是2003年的“漢芯”事件,至今還無人能超越。不過,這不意味著未來它也不會被超越。
高科技最終還是拼制度環境。
政府應該支持高科技企業,但財政上的支持,不應該是補貼,而應該是大幅度地減稅。而且可以全面的減稅。
減稅,可以給所有企業憑實力公平競爭的機會,可以讓老百姓收入增多,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錢培養下一代。
而企業也就不必再把精力放在走關系、包裝項目套補貼上了。
你給飯館減稅、給快遞業減稅,都能間接影響到高科技企業。
例如,給飯館、快遞業減稅可以降低科研人員的生活成本……
這不就形成了社會整體的推動嗎?
總之,政府多從市場退出一點,少花一點錢,民間就更有活力一點。
對于這股爭吃唐僧肉的風潮,專家劉雨指出了真相。
現在除了相關方面的巨額補貼外,還有大量投資機構排隊給這些轉型做半導體的企業送錢,有公司不到半個月就收到了25億。
以至于有網友創造出了這樣一個段子。
玩笑的話說過,接下來我還是要正經說幾句。
對于眼下這9335萬轉型造芯片的企業,我不作任何價值上的判斷,我只希望我們的相關部門和投資機構能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進行嚴密的資質調查,能夠本著對納稅人和投資者負責的態度,把每一分補助都花在值得補助的企業身上。
我其實能知道這些企業的想法,也能知道相關方面的想法,那就是這么多企業投入到做芯片行列中,做成果的機會總能更大一點,所謂量變引起質變,說的就是這個回事。
想法固然沒錯,但是這樣一來,不可避免的就會有泥沙俱下現象,也不可避免的會有很多魚目混珠的企業,對此,我們的相關方面必須盡可能排除這樣的企業,讓真正有志于國產芯片的企業能夠發展起來。
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哄而上都不是好選擇,還是要按客觀科學規律來,62年前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警示,我們應該能吸取教訓。
相關閱讀
- 經典“我是 PC”營銷風格再現:蘋果M1比英特爾更快 為什么要做這些進步?
- 新能源汽車板塊退潮信號顯現?豪森股份跌15.3%
- 安踏體育“出圈”帶來價值重估 邏輯能否延續
- 小米長江基金突擊入股踩雷 解密創鑫激光IPO注冊環節緣何鎩羽
- 什么產品復蘇最強勁,茅臺酒當仁不讓
- 4400億"游戲界茅臺 上周以來二度閃崩
- 榮耀被業界看做“燙手的金子” 誰會來接?
- 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產品剖析 規模已達7907億元
- 輝山乳業資產重整的最后一搏,驟然變得“撲朔迷離”
- 斗魚等網課平臺被約談整改 共同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 威海銀行上市首日的股價表現平平 港股銀行股仍大面積破凈
- 科創板對硬科技企業的吸引力持續提升 在A股占比超五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