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產品剖析 規模已達7907億元
2020-10-16 10:36:06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截至10月14日,銀行理財子公司登記的理財產品共計2110只。從投資性質看,當前理財子公司主要發行的產品包括固定收益類、混合類和權益類3種類型。
據中國銀保監會官方披露,截至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權益類資產配置規模已達7907億元,約占銀行理財總資產的3%。
總量不超過8000億,且占資金總量比重偏低。與此相對應的數據是,截至10月13日收盤,滬深交易所股票總市值76.34萬億,約合11.28萬億美元,為2015年以來第二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若以銀行理財配權益的比重對比股票市場總市值,占比約1.04%。
這個比重看似不高,但毫無疑問,這是未來A股增量資金的重要來源。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今年6月對外表示:“加大權益類資管產品發行力度。支持理財子公司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并要求,推進銀行與基金公司、銀行與保險公司等各類機構深度合作,鼓勵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將更多符合條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納入合作機構名單。
以機構的維度來衡量,大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規模通常在1萬億-2.5萬億之間,如果以3%為權益類資產來計算,那么各家大行約有300億-750億左右的權益類資產配置規模。這個規模差不多對應2019年公募基金管理資產規模榜單中的30-60名的管理資金量。
另外一個數據統計口徑來自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總規模為23.4萬億元,其中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含同業存單)及貨幣市場工具的余額占全部投資余額的71.75%。債券是理財產品重點配置的資產之一,在理財資金投資各類資產中占比最高,達到59.72%;權益類資產余額占比為7.56%,即銀行理財約有1.77萬億是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投向權益類資產。參照公募基金產品規模,截至2019年末,權益型基金(包含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規模約為3.22萬億,其中股票型基金總規模1.14萬億;從投向來看,投資于權益資產的總規模約2.42萬億元。從這角度上看,理財子公司投資于權益類資產的總規模僅比公募基金低0.65萬億元。
不過,從中國理財網公布的近三年數據來看,尤其是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非保本理財中,債券是收益波動較小且比重逐漸上升的資產,而權益類資產比重從2017年的9.47%下降到2019年的7.56%??梢娫谫Y管新規之后,銀行理財在資產投向上采取保守態度,也說明了未來權益類產品比重上升空間巨大。隨著監管的引導,權益類資產在銀行理財資產中的占比將出現先降后升的局面。
純權益類產品拆解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應當根據投資性質的不同,將理財產品分為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權益類理財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和混合類理財產品。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投資于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權益類理財產品投資于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投資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混合類理財產品投資于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理財產品標準。
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純權益類產品數量很少,產品體系、投研能力等都還在完善之中。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產品的運作較基金公司更為謹慎,更適合銀行的目標客戶。
雖然2018年出臺的《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就明確了理財子公司在通過公募基金投資股票之外,還可以直接投資股票市場,但真正這樣操作的理財子公司寥寥無幾。今年年中光大理財發布首款純權益型產品,才終于破冰。
根據中國理財網統計數據,截至10月14日,銀行理財子公司登記的理財產品共計2110只。從投資性質看,當前理財子公司主要發行的產品包括固定收益類、混合類和權益類3種類型。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最高,共發行1614只,占總發行數量近八成;混合類產品共發行了491只,占比達23.27%;權益類產品僅有5只發行,且產品風險等級為中高風險。
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只發行了5款權益類產品。但大多數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固收類和混合類產品中都配置了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通常在20%或30%以內,不過也有部分混合類產品的上限高達70%。
風險評級最高的是招銀理財最新推出的“招卓滬港深精選周開一號權益類理財計劃”[風險評級:R5(激進型)五級高風險],9月15日開始發行,該產品為招銀理財首只主動管理的純權益型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A股和港股市場,投資于股票資產的比例占凈資產80%-95%,并在產品設計中加入了股指期貨對沖權限。
目前招行組建了19人團隊的權益直投部門,共有3位投資經理,平均具備10年以上投研經驗。去年以來,從外部資管和券商等機構引進了10余位市場化的投研人員,包括9位資深行業研究員,覆蓋金融、地產、機械設備與新能源、可選消費品、必選消費品、科技與互聯網、化工與新材料等九大板塊。已經構筑了500多個滬港深龍頭優質公司作為基礎股票池,其中重點股票池里有大概190只,分別占A股、H股總池子的9%和3%左右。
此外,在整個權益投資方面(包括委外),招銀理財已有一個50人左右的權益/多資產投資板塊。
光大理財是目前推出純權益類產品最多的理財子公司。在招銀滬港深精選周開一號之前,光大理財先后推出了兩只權益型產品:“光大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和“光大陽光紅300紅利增強”。
相對于更加平穩的“固收+”產品,權益類產品顯示出了更強的波動性。例如,9月10日,光大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創下了成立以來的最低凈值0.9296元,近一個月內最大回撤超過9%。
另外,9月25日光大理財開始募集“陽光紅ESG行業精選”,產品為四級中高風險。
光大理財董事長張旭陽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通過委外FOF、MOM的形式投資股權是個很重要的方式,需要對投資顧問、基金管理人有科學、一致、穩定的評價體系,這其中有評價、遴選、再平衡的過程。但隨著銀行自身理財能力的提升,在某些主題和品種上,不排除依據自身投研能力發行產品,特別是自己管理的股票型產品。“前一種模式讓我們作為‘買方的買方’更好地理解市場運行邏輯,專注不同機構的核心能力,后一種模式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市場價格波動的階段性主導因素。”張旭陽觀察到,今年上半年很多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中,風險評級三級及以上的產品占比提升。
“工銀財富系列工銀量化理財-恒盛配置理財產品”,實際上是延續工行資管部發行的理財產品,2012年開始滾動募集,在此不多贅述。
此外,蘇銀理財在積極布局含權益類產品線,醞釀推出包括固收增強的“恒源”系列、混合類的“聚源”系列和純權益類的“卓源”系列等產品。
密集調研上市公司
與基金公司一樣,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開始密集調研上市公司,為做強權益類產品做好鋪墊。
今年以來,Wind上可查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調研上市公司的記錄共20條,雖然統計不完整,但銀行理財子公司對上市公司的偏好可窺一斑。
Wind數據顯示,招銀理財最“勤快”,今年以來對上市公司至少調研了12次,非常青睞中小板和創業板。其中4月和9月兩次調研A股大熱的邁瑞醫療(300760.SZ),海鷗住工(002084.SZ)這樣的全屋裝配企業,歌爾股份(002241.SZ)這樣的擁有VR科技的公司,佛燃能源(002911.SZ)等從事綜合能源行業的公司,偉星股份(300577.SZ)、森馬股份(002563.SZ)等從事服裝業的公司,以及富安娜(002327.SZ)、羅萊生活(002293.SZ)等紡織品企業也受到招銀理財的關注。
與招銀理財興趣有所重合的包括中銀理財(歌爾股份)、興銀理財(海鷗住工)、南銀理財(邁瑞醫療)等。
但調研并不意味著將會直投股市。多位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表示,理財產品的創設也要考慮母行的聲譽,以及目前客戶的接受程度,因此不會學習基金公司大舉入市的操作方式。
一位大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經理表示,該行目前的權益投資主要是通過基金,還沒有直接持有股票。選擇一些調研標的,通過對企業的調研去了解這個行業,然后再通過行業選擇相應的基金管理人去投資。
他指出,關于純權益產品,該行是可以發行的,比如量化對沖類產品比較符合銀行理財客戶的風險需求,但也要與渠道部門溝通。“因為銀行理財的客戶大多數對虧損承擔能力比較低,所以渠道部門也會擔心產品的權益波動比較大。但其實波動資產回撤很小,資產也有一些儲備。我們接下來會跟客戶溝通,看能否盡快把權益類產品做出來。這樣的產品需要提前告知投資者最大回撤是多少,需要一個策略提前知道風險有多大。”
相關閱讀
- 經典“我是 PC”營銷風格再現:蘋果M1比英特爾更快 為什么要做這些進步?
- 新能源汽車板塊退潮信號顯現?豪森股份跌15.3%
- 安踏體育“出圈”帶來價值重估 邏輯能否延續
- 小米長江基金突擊入股踩雷 解密創鑫激光IPO注冊環節緣何鎩羽
- 什么產品復蘇最強勁,茅臺酒當仁不讓
- 4400億"游戲界茅臺 上周以來二度閃崩
- 榮耀被業界看做“燙手的金子” 誰會來接?
- 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產品剖析 規模已達7907億元
- 輝山乳業資產重整的最后一搏,驟然變得“撲朔迷離”
- 斗魚等網課平臺被約談整改 共同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 威海銀行上市首日的股價表現平平 港股銀行股仍大面積破凈
- 科創板對硬科技企業的吸引力持續提升 在A股占比超五成
精彩推薦